“珞珈政治学论坛”201907期成功举办(图文)
发布时间:2019/05/26 10:27:17来源: 浏览次数:

珞珈政治学论坛1907-1.jpg

珞珈政治学论坛1907-2.jpg

2019年5月18日晚,复旦大学熊易寒教授做客武汉大学“珞珈政治学论坛”,在学院332会议室作了题为“什么是好的学术研究:选题策略与写作技巧”的学术报告,论坛由刘伟老师主持。论坛吸引了校内外相关学科中青年同仁的踊跃参与,其中包括中国社科院郑建君老师、云南大学常轶军老师、陕西师范大学高红波老师、湖北省社科院李海新老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孔凡义老师、武汉科技大学张荆红老师、本院张平老师及相关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

首先,熊易寒教授建议在选择研究领域时,可采取“蓝海战略”。所谓“蓝海”是与“红海”相对而言的,“红海”是指研究者较多、竞争激烈的研究领域;“蓝海”则相反,该研究领域较新,投入产出比较“红海”高。那么,如何发现“蓝海”?熊教授指出,切记不要轻言填补空白。若某领域无人研究,往往缘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该研究可能是缺乏研究价值或可行性,所以要选择可挖掘性强的研究领域;其二,文献搜索方式错误,所以要将研究领域的关键词进行准确提炼,再进行搜索。同时,熊教授认为,“红海”也有开发价值。如果进入竞争激烈的研究领域,可以对该领域进行再细分,发掘“红海”中的“蓝海”,而且,一旦成功影响也更大。

接着,熊教授指出,做研究要有“问题”意识。诚如梁启超所言:“能够发现问题,是做学问的起点;若凡事不成问题,那便无学问可言了。”问题是作学问的起点,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者确立一个真实的社会事实后,提出“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问题。也就是,事实基础上的比较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反常现象常常蕴含着问题。“反常现象”即,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现实,或者说是,与理论预期相悖的现象。此外,问题要实现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熊教授认为,书呆子用书本知识解释一切,生活在抽象世界里;普通人用日常经验解释一切,生活在具体的世界里;而学者必须在抽象与具体之间往返穿梭。熊教授指出,好的题目在现实层面均具有重要性。现实上的重要性在于,你所解释的现象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是重大的、具有持久影响的,譬如经济增长、国家兴衰、政体转型、社会冲突;理论上的重要性在于,你提出的因果关系和因果机制比前人更为有效地解释了某个重要现象。理论一定涉及因果关系,但因果关系不一定是理论。熊教授认为,好研究=好问题+好方法+好数据(+好文笔)。

熊教授认为,做研究需要大问题、小答案。问题足够重要,答案足够具体且可靠,研究才有足够的价值。所以,需要化整为零,将大问题分解为多重可检验的过程。K.K.V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建议:其一,从文献中找到一个假设,它在研究者看来非常重要,但是没有人完成过一项系统性研究;其二,从文献中选择一个我们怀疑是错误的(或者没有得到充分确认的)假设,并调查该假设是否错误;其三,尝试解决文献中的某个论证,或为争论的某一方提供充分的证据,或者说明该争论一开始就不成立;其四,涉及研究来阐述或评估文献中未经质疑的假定;其五,指出文献忽略了某个重要主题,然后进一步对该主题进行系统研究。

问题是研究的起点,那么,如何寻找puzzle?熊教授指出,puzzle常表现为一个悖论,即一个经验现象与理论预期相悖离。所以,要扎实理论学习,才能发现与理论预期相悖离的现象。具体而言,熊教授提出三点建议:其一,观察事实。通过对社会事实的观察,发现有趣的和重要的政治事实,进而寻找其背后的缘由。例如,在美国有大量的流浪汉,在欧洲流浪汉很少,这其实反映其背后的福利体系。其二,寻找理论与社会事实之间相悖反的情况。例如,按照集体行动的理论,在缺乏选择性激励的情况下,人们不大可能参加集体行动;但是,为什么现实中人们却经常会奋不顾身地参加集体行动?其三,理论对话。通过文献阅读,将理论范式整合起来,将对立性的文本进行对比阅读。在看书的过程中要有“战斗意识”,要想到作者的“敌人”是谁,明确作者在和谁对话。例如,尼采在和柏拉图对话,涂尔干在和马克思对话。

熊教授将研究问题、现实问题和政策问题进行区分。研究问题需要回答的是“为什么”,常常表现为悖论——需要一个让悖论变得合理的理论。譬如,既然人是理性的,为什么不选择搭便车而愿意参加革命?现实问题需要回答“是什么”,常常表现为困境——需要一个包含价值判断的事实陈述。譬如,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政策问题需要回答的是“怎么办”,常常表现为策论——需要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譬如,在邻避运动盛行的情况下,如何解决邻避型公共设施的选址问题?

熊教授认为,中国社会科学的双重使命是“在中国”与“为中国”。“在中国”,是指做社会科学研究不必拘泥于美国特色或者中国特色,两国都只是一个田野(所有的国家都一样),无需过度强调中国的特殊性,而要将中国放至全球进行比较。研究者必须通过对经验材料和数据的分析,通过理论与事实的互动、中西经验的对话,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通则和理论。社会科学必须关注社会的福祉和人类的命运,“为中国”是指,作为中国的社会科学研究者,还有义务为中国的社会发展与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唐世平教授认为:社会科学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提供解决社会问题的知识来改善人类的福利。从这个层面上讲,社会科学不是“玩学术”,而是要解决人类的基本问题。

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社会科学关心什么事实,什么因果关系?要不断地建构该研究的意义。社会科学的想象力在学术研究中必不可少,一部分来自天赋,也可以后天培养。好的想象力应该是符合科学原理、有逻辑的,而非天马行空的。培养社会科学的想象力,需要有保留地、批判地读书,培养学术审美能力;关注大事和身边事,善于观察和联想;在读书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思考;建立学术档案,将文献按主题进行分类。

然后,熊教授介绍写作技巧。首先,“写”本身是最关键的要素,必须将脑海中的想法转化成文字,通过写作增进自身理解、促成他人理解。其次,写作需要“灵感”,灵感就如同数学家张益唐所等待的梅花鹿,无法确定什么时候会出现,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在此之前张益唐坚持了长时期的研究。灵感是写作的副产品,长期的思考、阅读、观察、分析,辅以一定的闲暇,可能会在某个时刻实现顿悟。再次,写作需要明确的问题意识和理论聚焦。从研究主题中抽象出研究问题,具备“市场意识”明确文章的读者群体,如学术界存在理论偏好、大众存在猎奇偏好、官员存在选题偏好。要有尖锐的问题,梳理文献时寻找对立的文本,培养文本的“敌友意识”。文献综述相当于理论的“家族谱系”,清晰表述其中的共同之处和分歧之处,发现并表明已有文献中的研究缺陷,才能树立文章的价值。最后,实现思想与技术的平衡。熊老师将文章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精致的平庸”——有证据无思想;第二,“自负的深刻”——有思想无证据;第三,“精致的深刻”——思想与证据兼具,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熊教授认为,文献综述是具有进攻性的,而实证分析则是防御性的。其实,写作不是研究的产出,而是研究过程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写作才是研究的开始。引言在文章中至关重要,包括六个基本板块:介绍性陈述、研究课题陈述、情境陈述、研究意义陈述、研究问题陈述、论文架构陈述。熊教授介绍了论文写作的基本步骤,在写作前准备好一个大略的提纲。对每一节的内容先简要地拟一个提纲,然后再填入具体文字,理顺连接。无需阅读过多文献,阅读该领域的经典文献和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法。写作时要注意逻辑的严谨性,唯有如此,才能强有力地说服读者,使读者信服。写作要处理好理论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增强两者间的粘合度和对话性。

熊教授的精彩报告引起了在场师生的浓厚兴趣。在问答互动环节,熊教授同到场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同学们围绕方法类教材的选择、跨学科知识运用、引言写作等问题进行提问。熊教授推荐了重庆大学出版社的“万卷方法”系列丛书,表示在学术研究中应该是问题导向而非学科导向,引言要凸显研究的意义,并告诫同学们一定要遵守学术规范。

论坛最后,刘伟老师作总结发言。他认为,做学问坚持初心很重要,要始终保持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对世界的好奇、对重大问题的关怀。从选题、文献梳理、提出问题、框架设立、材料运用,到最后不断地修改,都是研究和写作的必经环节。从大量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论文看,确实有很多学生是不会写作的。所以,写作课和学术规范课应该以通识课的形式展开,通过此类课程,老师们向学生示范写作的基本方法、规范和要求。归根结底,所谓学术写作的技巧,其实就是多读多思、多模仿、多写多改。(政治学与行政学系 汪昱均、刘远雯供稿)

Copyright ©2011-2019 . All Rights Reserved.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地址: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鄂ICP备05003330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