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学术活动
    珞珈政治学论坛“论诺齐克式福利国家的可能性”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4/21 11:39:30来源: 浏览次数:

    2025年4月17日,珞珈政治学论坛2025年第3期在人文馆108会议室成功举办。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葛四友教授作题为“论诺齐克式福利国家的可能性”的学术讲座。本次论坛由学院院长刘伟教授主持。学院王增文、张平、赵青、肖舒婷等老师以及校内外本硕博青年学子共3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讲座伊始,刘伟教授对葛四友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就其学术成就进行了介绍。葛教授主要研究规范伦理学与现当代英美政治哲学,特别是正义、人性与运气之间的关系,目前主要兴趣在于帕菲特的道德哲学及相关著作的翻译,已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社会科学》等学术杂志上发表有20余篇学术论文,著有《正义与运气》《分配正义新论:人道与公平》,译(合译)有《运气均等主义》《合理性的本质》和《论重要之事》等。

    葛四友教授简要介绍了诺齐克及其理论在政治哲学中的重要地位。他指出,诺齐克的自由至上论与罗尔斯的福利国家自由主义在近二十年间一直主导着政治哲学的论战,二者分别代表着保守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典型立场,深刻影响着美国乃至全球的政治议程。

    在“用时之短”部分,葛教授指出,诺齐克写作《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仅用了一年多时间。葛教授提到,诺齐克不喜欢用复杂论证强迫他人接受观点,而是更倾向于引发和启发讨论。这种独特风格使他的理论在学术界引发了广泛讨论和思考。

    接下来,葛教授深入探讨了诺齐克理论中的“权利之强”。他指出,诺齐克所倡导的权利是绝对的、不妥协的。葛教授进一步阐述了诺齐克权利观的特征,包括否定性与彻底性,强调个人权利高于所有其他考量,是国家权力的唯一依据与限制。

    在“资格之弱”部分,葛教授指出诺齐克的资格原则相对权利而言显得薄弱。他展示了诺齐克如何利用自由交换来论证分配正义,但同时也揭示了其中的问题。葛教授强调,仅靠转移正义原则无法确保结果正义,因此理解获取正义原则至关重要。葛教授进一步解读诺齐克对洛克式条款的理解,指出在诺齐克的理论中,个体对权利的资格是初定的,而非初步的。这意味着在不满足特定条件时,这些权利会消失,而非被压倒。洛克式条款的限制导致了诺齐克理论中形成了“强权利、弱资格”的局面。

    在“底线之低”部分,葛教授探讨了诺齐克对洛克式条款的理解及其对财产权的限制。诺齐克将洛克式条款的限制解释为“不使他人的状况变坏”,而他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论证“允许占有和永久所有权”的制度不会违背洛克式条款。诺齐克认为市场体系的自由运转实际上不会与洛克式条款相冲突,这是因为诺齐克比较的是某人占有某物与把它留给所有人,通过这种比方式的论证,私人所有权的占有能够满足“留有足够的和同样好的东西”。但葛教授强调,这种比较基线的设定存在问题,比较基线的选择与起点设定密切相关,而起点的地位并非绝对,需要与其他因素结合进行整体思考。

    在“根据之少”部分,葛教授通过对天赋的探讨引入了诺齐克的生活意义观。他指出,诺齐克支持每个人都有权利过自己珍视的生活,这与洛克式条款的限制本质上是相通的。而为了获取生活的意义,个体必须能生存下来,形成各种基本能力并且拥有使用这些能力的机会。但这些是诺齐克的个人权利理论和“最低限度的国家”所无法提供的。

    最后,在“权利之解”部分,葛教授提出了对诺齐克理论的改进方向。诺齐克的理论中,权利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绝对强大的权利和受到限制的资格存在严重不对称性。因此,葛教授通过重新构建诺齐克的财产权来试图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将税收内化为对财产的限制条件,化解税收权与自我所有权的冲突。

    葛教授认为,通过重新解读诺齐克的权利理论,可以发现其并不必然支持守夜人国家,而是有可能支持福利国家。他指出,诺齐克理论中的权利绝对性在面对洛克式条款和生活意义的考量时会受到限制,而税收可以被视为财产权的内在限制条件。因此,一种“诺齐克式的福利国家”是有可能的,这种国家既尊重个人权利,又通过合理政策实现社会福利。

    讲座结束后,现场师生积极提问,与葛教授展开了热烈讨论。葛教授对每个问题都给予了耐心而详细的解答,进一步深化了大家对诺齐克式福利国家可能性的理解。刘伟教授在点评和总结中谈到,理解葛教授今天的讲座内容,需要我们对相关文本有阅读基础并进入论辩的思维逻辑中。葛教授在长期的文本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分析思路和基本观点,听后让人耳目一新,打开了我们解读诺齐克理论的新空间。这种政治哲学式的讨论,也部分构成了我们从事福利政治和社会保障研究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诺齐克的分析,葛教授为探讨福利国家提供了新的思路,引发了大家的深入思考。本次论坛圆满结束,参与的老师和同学们均表示对诺齐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会在未来的学习和研究中,尝试探索相关主题,追求真理,为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供稿:刘海涛  供图:苏彩珑


    Copyright ©2011-2019 . All Rights Reserved.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地址: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鄂ICP备05003330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