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 月 14 日,由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主办,珞珈数智公共治理研究中心承办的珞珈数智公共治理深度工作坊(第 2 期)在人文馆 108 会议室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夏方舟教授做客工作坊,围绕数字化治理转型做了深入分享,十多位学院教师随后进行了与谈和交流。行政管理系容志教授主持了工作坊。

夏方舟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土地管理系副主任,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房地产信息中心副主任、中国土地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近年来,夏方舟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涵盖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国土综合整治与精准扶贫等领域,其团队开发的规划决策虚拟仿真系统在学界颇具影响力。

夏方舟教授围绕 “国土空间数字化治理转型:系统设计与模式比较”这一主题,分析了数字化治理转型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展现了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治理的多元可能。他首先梳理了数字化治理的背景与诉求。当前公共治理正从线下向线上转型,但智能化水平仍显不足,结合大数据技术在国土空间诊断中的应用,他强调全时全域数据流对综合治理的重要性。随后,夏方舟教授分享了浙江省 “数字征迁” 系统的设计与实践。该系统通过全流程线上化、数据透明化,有效解决了征迁中信息不公开、流程造假等问题,提升了治理规范性与效率。在模式比较部分,他探讨了自上而下的监管驱动模式(如 “阳光征迁”)与自下而上的需求响应模式(如义乌不动产确权)的差异。通过扎根理论分析发现,前者在流程规范上成效显著,后者在提升办事效率与民众参与度上更具优势,引发对治理模式选择的深入思考。此外,他还介绍了基于百度 LBS 数据的社会融合研究,通过分析空间混合利用与社会融合的关系,提出吸引力、流动性、持续力的影响机制,为城市规划与社会治理提供了新视角。
分享结束后,老师们开展了多维度的讨论和交流。与会教师们一致认为夏方舟教授的研究分享既有实证案例,又有深厚的理论见解,不仅对国土空间治理研究具有指导价值,对数智公共治理和公共管理相关议题研究都具有启发意义。互动研讨环节,有的老师聚焦政策协同机制,结合社保研究提出构建跨领域分析框架,分享了探索社保政策与空间治理的联动路径和问题意识。有的老师剖析技术落地难题,通过医疗筛查案例揭示智能诊断技术在基层应用中的现实挑战,倡导建立多维评估体系破解实施困境。还有的老师从城市空间重构的角度,量化研究住房政策对弱势群体分布格局的影响,提出通过自主研发动态监测平台提升治理精度。此外,现场还就国内外空间正义研究的相似性、社区隔离现象、数字公共治理中的技术瓶颈等议题展开探讨,对比分析了中西方数据采集差异及研究方法论创新,深入研判了地理大数据在跨学科研究中的应用边界与突破方向。
最后,刘伟院长对本期工作坊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夏方舟教授的报告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关怀,为学院在数字公共治理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启发。数字化转型不仅是技术工具的革新,更是治理理念与学科交叉的突破,因此需在人才培养中融入数字思维,并推动跨学院、跨学科的协同创新。此次工作坊聚焦国土空间治理的数字化转型,为公共管理学科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提供了交流平台,有助于提升师生对数据驱动治理的认知,为培养适应数智时代的公共管理人才奠定基础。
(供稿:刘芷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