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8日晚,珞珈政治学论坛2025年第1期在人文馆106会议室成功举办。复旦大学陈周旺教授作题为“政治学的元问题与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学术讲座。本次论坛由学院院长刘伟教授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罗雪飞,湖北省委党校付守芳,江汉大学王墨竹,学院叶娟丽、陈刚、陈浩宇、朱海英等老师以及校内外本硕博青年学子共5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讲座伊始,刘伟教授对陈周旺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就其学术成就进行了介绍。陈周旺教授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国家理论、基层治理的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出版专著4部,译著3部,另主编论文集多部;在《政治学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曾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等奖励。
陈周旺教授首先介绍了他本人的“研究曲线”。他的学术探索跨越多个领域,早期聚焦于政治思想研究,随后深入基层,探讨居委会治理的实践与经验。此后,他又将研究重点转向抗争政治和工人政治,关注社会底层群体的利益表达与抗争行为,并逐步拓展到福利政治与基层社会史的研究。陈教授认为,21世纪的政治学面临着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如人工智能)和世界权力格局变化的共同挑战。他谈到,Ira Katznelson在其主编的《政治学:学科的现状》中指出,全球化既推动了美国政治学的繁荣,也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与此同时,政治学科学化的发展也呈现出喜忧参半的局面,自由民主制度所面临的威胁不断增加。即便如此,自由民主仍然是美国政治学的先验前提。为了回应这些威胁,有美国学者指出追求参与式“方法论多元主义”、支持民主原则和公民参与、改进民主制度等措施,但这种补救措施仍旧是固守自由主义民主的价值观,始终缺乏政治学的自发思考。
陈教授进一步聚焦于中国政治学,强调应从元问题入手建构自主知识体系。他提到《比较政治分析》一书中提到的观点:“政治学更应阐明人类社会政治的性质和目的”。陈教授指出新的理论意识应包括:全球化趋势使政治学摆脱原来的地方化和区域化意识,可探索历史政治学;新技术革命将赋予政治学新的技术路线和学科格局,计算政治学成为新的发展方向;世界权力格局的变化将导致政治学理论反复重组,治理、安全、发展等领域将成为关注焦点。中国政治学在这一过程中应保持更敏锐的触觉。
陈教授还深入探讨了建构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意义、路径以及面临的两个基本问题。他引用了徐勇、王炳权、陈明明、杨光斌、景跃进等学者的观点,阐述了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他强调,国内政治学界在重构理论概念体系方面已经进行了许多尝试,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研究、国家治理研究、中国乡村自治研究、中国政府和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等。在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主体问题应是“自主”而非“孤立”,客体问题应是“一般”而非“个别”。
陈周旺教授在讲座中强调,中国政治学的前沿议题应避免跟随国外的中国政治研究,因为国外的这些研究往往带有政治预设,且受制于其研究条件。他指出,国外学者如迈克尔·曼曾尝试将中国置于一般化框架中理解,但并未完全成功。因此,中国政治学的前沿议题应立足于中国自身的政治实践,找回政治学的元问题。陈教授回顾了中国政治学议题的演变历程:上世纪80年代,政治体制改革是核心议题;90年代,央地关系、政府职能转变和政治发展成为研究重点;2000年至2010年,基层政治、抗争政治和政府再造成为热点;近10年,网络抗争、国家治理、国家建设和福利政治成为新的研究方向。
在新时代背景下,陈教授提出了构建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七大理论议题:中国国家转型与国家能力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制度体现和运作、数字治理对于中国政治发展的意义、腐败治理视角下的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传统的挖掘、党建国家体制的发展以及中国之治引领世界之治。这些议题不仅反映了中国政治学的现实关切,也为未来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方向。
此外,陈教授还提出了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理论体系的六大重构方向: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重构政治文明理论体系、以党的领导体制研究重构政治体制理论体系、以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重构政治共同体理论体系、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重构政治体系理论、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同富裕)研究重构政治价值理论体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重构世界政治理论体系。这些重构方向旨在将中国政治学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理论体系。

在交流环节,与会师生与陈教授围绕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现场气氛活跃,思想的碰撞让每一位参与者都受益匪浅。
最后,刘伟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说,陈周旺教授通过对政治学元问题的深入剖析,提出了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前沿议题。这些内容不仅能帮助师生们更好地理解政治学的基本问题,更为大家在学术研究方面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启发和指导。
(供稿:刘海涛 苏彩珑;供图:苏彩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