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学术活动
    珞珈政治学深度工作坊“政治学研究中的概念建构问题”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5/05/12 17:47:25来源: 浏览次数:

    2025年5月8日,珞珈政治学深度工作坊第6期在人文馆108会议室成功举办。院长刘伟教授策划了此次工作坊。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李里峰教授作题为“政治学研究中的概念建构问题”的引导性发言。学院吕普生、陈刚、邢瑞磊、曹龙虎、冯川、陈浩宇、付小刚、刘景南,社会学院李向振、华中科技大学李晓倩等学者作交流发言。叶娟丽教授主持工作坊。校内外本硕博青年学子共30余人参与工作坊。

    活动伊始,叶娟丽教授对李里峰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就其学术成就进行了介绍。李里峰教授现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兼职教授,中国政治学会青年工作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江苏省政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高层次人才;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共党史、政治概念史、政治学理论等;著有《革命政党与乡村社会》《中国政治的历史向度》《土地改革与华北乡村权力变迁》等;在《中共党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历史研究》、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等中外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

    李里峰教授首先强调了研究基础性政治概念的重要性。他认为政治概念蕴含了强烈的价值关怀和理论预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概念建构与学术生产、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等都紧密相关。紧接着,李里峰教梳理并介绍了当前学界宽泛意义上的概念建构或者概念研究的五种进路,包括历史的进路、理论的进路、描述性的经验进路、测量性的经验进路以及“历史+理论+经验”的进路等。最后,李里峰教授对如何在政治学研究中建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李里峰教授认为对中国历史经验及价值的恰当把握、对当前社会现实和经验的准确体会、对西方理论的反思以及方法论的自觉是进行高质量的概念建构的重要前提。

    在交流发言环节,学院多位教师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晓倩副教授、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李向振副教授等,就李里峰教授的主题发言内容进行了广泛讨论。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吕普生教授认为,新概念的形成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新事物或新现象的出现,为了描述这些新的事物或现象;二是对已有事物的认识、理解产生了新洞见,或是新视角背后的新理论;三是不同意他人观点,进而区分出自身主张,或是政治论辩中的所谓概念碰撞。其中,对新事物的认知总结形成描述性概念,看待已有事物的新视角和新理论则构成分析性概念。他认为,在概念的研究范式中,基于概念本身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概念的内涵、外延等核心内容;而概念历史的研究则侧重概念的政治、社会变迁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演进特征。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陈刚副教授指出要尊重已有核心概念、谨慎地构建新概念,不能随意地泛化或扭曲概念的本质内涵,一味追求标新立异不可取。同时,政治学研究对政治现象的规律性认识,也启示政治概念的构建不能仅适用于具体的、特定的个案情境,要注重概念建构的稳定性、可持续性和可推广性的问题,推动概念的普及化发展,重视国际对话。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邢瑞磊副教授基于国际关系学的建构主义视角,强调社会科学研究的是社会存在,因此要关注概念的社会性存在,比如,研究货币并不是要研究自然存在的“纸”的货币形式,而是要研究社会性存在的货币。建构主义认为是互动、规则把自然对象变成了社会对象,在研究主体和研究对象的对话和互动过程中完成意义塑造、形成概念共识。他将概念或知识区分为规范性知识与批判性知识,前者作为经验解释型概念侧重逻辑事实。例如,对于国家,有“领土国家、民族国家、主权国家与现代国家”等不同概念,前两者即客观存在,属于规范性知识;而后两者则抽象并蕴含着价值批判意味,属于批判性知识。从定义和构成要素的角度来说,他认为概念是人类抽象的思维与经验世界沟通的桥梁,需要去关注概念的抽象逻辑和情感逻辑。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曹龙虎副教授以“政治文明”“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式现代化”等概念的建构为例,从概念的政治逻辑和学术逻辑两个维度出发,区分了学界和政界在概念定位和概念建构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他强调,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背景下,广大政治学学者们需要具备学术自觉,在学术研究与政治实践之间搭建起桥梁,积极推动政治研究与政治发展两者间的良性互动。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冯川副教授围绕怎么理解研究概念、概念的研究怎么做、概念研究的目的、概念的误用与谬用、概念建构需满足的条件以及概念建构中所带来的解释的“循环”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他从语言与现象、词与物的关系上来理解概念,强调要关注概念所处的语境,他认为概念是对某种现象的理解、产生的价值认识,这是一种思维结构、思维秩序,是对于现象把握的语言学形式的呈现。他强调了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差异,现象是统一的,但不同的语言、思维结构或者为生活所用的迫切性不同,对其把握的深度、力度和认识的角度就不同。他提出基于工具性的概念研究强调概念背后的权力与知识的关系,概念的规范性研究关注概念的精准性问题,侧重概念本身的阐释与分析。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陈浩宇副教授围绕“概念建构”这一主题,从概念与概念的关系、修辞的重要性等角度展开深入探讨。他指出,概念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的,概念的建构不止在对其内涵的界定,更在于对其与其他概念之间关系的梳理与整合,这使得概念能够在一个更广阔的意义网络中被理解和运用。而在这一过程中,意识形态的作用不容忽视,它能够赋予那些高度歧义的概念以稳定性。通过意识形态的引导,概念的意义得以在不同的语境中保持相对一致,从而避免因歧义而产生的理解混乱。陈浩宇老师还特别强调了“修辞”在概念建构中的重要性。他指出,政治学概念能否打动人心、满足人们的心理期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表达方式。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将抽象的概念以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能够使概念深入人心,从而成为成功的概念建构。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付小刚老师指出要区分政治概念与政治学概念,他进一步阐述了概念建构的两个层次:创新性政治学学术概念的建构和重大政治性概念的建构。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中,许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概念是通过批判性的方式形成的。这些概念通过批判旧的观念和体系,提出了新的理论和实践路径,从而在社会中广泛流行并被使用。这种以批判性方式形成概念的过程,不仅推动了思想的变革,也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他还指出,通过借助重大事件、开展政治运动以及制造具有象征意义的项目符号等方式,能够有效地构建政治概念。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刘景南老师指出,建构概念的核心目的之一是为后续的操作化和量化提供基础。只有当一个概念被清晰地定义和建构出来之后,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操作和量化分析。他提到,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量化分析越来越精细化,呈现出“颗粒化”的趋势。以“民主”这一概念为例,民主可以被划分为若干层面,每个层面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个具体的点,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量化指标体系。通过这种方式,复杂的概念得以被拆解为可操作、可量化的具体元素,为实证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概念建构的过程中,刘景南老师特别强调了细化和拆解的重要性。他认为,研究者不能仅仅停留在概念的表面,而应该深入挖掘概念的内涵,将其拆解为不同的方面。通过对现有概念进行细分,研究者可以找到学术上的突破点,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研究。这种细分不仅有助于深化对概念的理解,还能够在学术领域中创造出新的贡献。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李向振副教授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出发,提出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问题:学术话语如何走向日常生活,而日常话语又如何融入学术体系?他指出,在民俗学领域中,许多学者常常从概念出发,探讨“什么是‘民’”“什么是‘俗’”等问题。然而,概念和概念类型之间的差异值得进一步深究。日常话语中的概念与学术交流中的概念存在着显著的区别。李向振老师强调,民俗学作为一门研究民间文化的学科,其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将日常用语中的词汇和概念学术化,使其进入学术领域。这不仅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学术话语与日常话语互动的关键所在。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李晓倩副教授指出,概念包罗万象,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尽管我们对概念有一个大致的理解,但其复杂性和多样性仍然值得深入研究。她提出一个关键问题:如何判断一个概念是否具有生命力?在当前的学术研究中,概念不统一的现象较为常见,测量工具也不尽相同,这给学术研究带来了诸多挑战。一方面,她指出,概念的多样性与测量工具的不统一或许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容忍现状”的表现。这种现状是否意味着概念本身具有生命力?是否可以通过这种多样性来推动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她也强调,学术研究需要相对统一的认知,以避免概念的混乱和误解。这种统一性是否可以通过更严谨的学术讨论和理论建构来实现?

    交流发言结束后,李里峰教授就发言过程中老师们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回应。他指出概念的研究和选取源于概念本身的重要性和个人的兴趣认知,成功的概念建构离不开时间与实践的检验。同时,概念的量化和可操作化是重要的也是可行的,但因研究进路差异,需要在同一进路中客观地评价应用成果。此外,鉴于概念的抽象属性,概念的建构过程也兼具思辨性和主观性,概念研究应秉持“虚实结合”原则,合理把握概念的限度。

    刘伟教授对此次工作坊作总结发言。他指出,在政治学领域形成一套能够精准表达中国政治过程和经验的概念体系,积极与外国进行对话、竞争和交流,是当前中国政治学人的重要使命和任务。刘伟教授介绍了他对于政治学研究中的概念建构问题的理解。他阐述了日常话语、学术话语、官方话语在表达方式、论证逻辑等方面的区别,认为生活世界的日常话语,是普通大众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具有通俗性、直观性等特征;学术话语要求严谨、专业,注重逻辑性、科学性;而官方话语由于代表了国家和政府的权威表达,具有规范性、引导性等功能。刘伟教授认为,在进行概念建构时,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不同话语体系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可能,努力实现不同话语体系之间的良性互动,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政治学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供稿:贾宸,吴成汉)

    Copyright ©2011-2019 . All Rights Reserved.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地址: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鄂ICP备05003330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