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30日,由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主办,高等学校政治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政治学会、《政治思想史》编辑部协办的第七届政治思想史论坛在武汉大学召开。本届论坛以“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的政治思想史学科”为主题,旨在思考政治思想史学科的历史使命和当代价值,积极回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需求。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云南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五十多位专家、学者莅临论坛,就会议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3月29日,第七届政治思想史论坛隆重开幕。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陆伟,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费海汀长聘副教授,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院长刘训练教授,高等学校政治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段德敏长聘副教授,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刘伟教授分别致辞。陆伟副校长代表武汉大学对第七届政治思想史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陆伟指出本届论坛以“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的政治思想史学科”为主题,有助于深入挖掘人文社会科学的使命和价值,丰富和发展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费海汀长聘副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在国际秩序重塑和科学技术变革的背景下,学界更应该坚守政治思想史的阵地,探索政治思想的演变规律,为当代政治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刘训练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举办政治思想史论坛的缘起,强调加强政治思想史研究及其学术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性,希望论坛的举办能有力提振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信心,凸显政治思想研究在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中的独特价值。段德敏长聘副教授代表高等学校政治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致辞,指出本次论坛提供了政治思想史教材建设和发展的对话平台,希望学界同仁能共同研讨目前教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政治思想史研究和教学的发展。刘伟教授代表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对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指出武汉大学政治学学科高度重视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和教学,期待与各位学界同仁一起为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梁涛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结束后,武汉大学叶娟丽教授、《浙江学刊》主编田明孝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刘倩编辑分别主持了29日上午的三场主论坛研讨。
主论坛研讨第一场。天津师范大学高建教授作“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与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分享,强调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应以回应中国道路独特性为核心目标,中国学者需要在深入研究和反思西方体系的前提下,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创造学理化和体系性的自主知识体系。中国政法大学张桂林教授以“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政治思想史对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三重意义”为题作报告,认为政治思想史会在对政治现象的政治认识、方法认识和价值认识中不断更新,政治思想史的发展要注重知识的传授、研究和运用。武汉大学谭君久教授以“作为政治学知识的思想史与制度史”为题,指出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作为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两大支柱,二者互为依托。山东大学葛荃教授以“从本土化到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走向蠡测”为题,指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关键在于创新,但创新需坚守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吉林大学孙晓春教授以“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政治思想史研究的责任”为题,探讨了构建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主论坛研讨第二场。清华大学任剑涛教授以“政治思想史的价值:寻求自主知识话语厚的建构”为题,强调只有寻求自主知识话语“厚”的建构,才能够实现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价值。中国政法大学杨阳教授以“三大政治传统与中国传统政治”为题,系统阐述了中国传统社会以“大共同体本位”为核心的政治特征。武汉大学张星久教授以“从实践维度把握政治观念的意义——对政治思想研究中‘观念史’研究的认识与尝试”为题,指出思想史研究应以具体观念或问题为落脚点。西北政法大学张师伟教授以“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中的优秀政治文化现代转换”为题,指出构建自主知识体系需要回应文明主体性问题。复旦大学洪涛教授以“政治思想史教学之若干问题”为题,基于自身在政治思想史教学中的深入思考,剖析了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意义。
主论坛研讨第三场。清华大学谈火生教授以“政治协商:一个中国特色政治概念的建构”为题,细致梳理了中国特色政治概念——“政治协商”的概念构建历程。吉林大学马雪松教授以“传统正史修撰内在张力的历史政治分析”为题,认为中国传统正史修撰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书写,还包括政治权力对历史书写的塑造,以及历史书写本身政治功能的发挥。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刘杰研究员以“但得官身不羡仙:古代级别制度的文化塑造”为题,认为级别制度通过“升职马拉松(级别锦标赛)”、“多维的级差压力”成功对官员实现政治文化塑造,并在民间通过级别向往、级别仿真等多种路径形成了级别崇拜的政治文化。北京大学段德敏长聘副教授以“全球史视野下的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以托克维尔和密尔的帝国问题为例”为主题进行报告,强调在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中,需要从世界乃至中国的视角理解思想家们的政治思想,提出新的问题,展开新的思考。
29日下午,《江汉论坛》刘龙伏副主编、《天津社会科学》唐静副编审、《学习与实践》杨瑜娴副研究员分别主持了接下来的三场主论坛研讨。
主论坛第四场。南开大学季乃礼教授以“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方法自主性再谈:以一般知识、地域文化与儒家在汉代的官方化为例”为主题,探讨了孔子政治思想的来源,以及大众文化对儒家思想的影响等。南京大学陈肖生教授以“面向实践问题的政治思想研究”为主题,提出政治思想史研究应允许适用偏哲学的分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霍伟岸教授以“西方政治思想史学科对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贡献”为主题,指出中国政治学应参与全球政治话语建构。中国人民大学黄晨副教授以“文人共和国、小册子与阅读革命:18世纪启蒙思想扩散的知识社会学逻辑”为主题,从主体、载体和客体三个方面考察了启蒙思想在18世纪的扩散和传播过程。武汉大学申建林教授以“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普遍性问题”为主题,强调政治学知识无国界,中国政治学提出的理论要为世界政治学发展作出贡献。
主论坛第五场。重庆大学董成龙副教授以“作为方法的政治思想史”为主题,强调政治思想家和政治家是两种创作主体,应注重政治家的政治思想史。云南大学赵灿副教授以“经典教育对政治学的重要意义”为主题,认为民族文化的复兴依赖经典,经典教育是通识教育的核心,且关乎个体灵魂的安顿问题。北京大学费海汀长聘副教授以“当代俄罗斯主要政治话语及其发展趋势”为主题,聚焦分析了“世界多数”“全球南方”和“文明国家”三大主要政治话语。天津师范大学刘学斌教授以“优势、方向与边界: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发展与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为主题,认为思想史是历史上生成的知识,可为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构建提供理论资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万健琳教授以“实践驱动的理论创新: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生态政治理论的几点思考”为主题,认为在中国环境下适用西方生态政治理论可能出现失范的问题,有必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生态政治学。
主论坛第六场。中国政法大学何涛副教授以“浅谈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与政治学理论研究的融合问题”为主题,探讨了政治思想史研究与政治学理论研究融合的必要性和方法。中山大学赵雨淘助理教授以“人性、贸易与国家:18世纪启蒙思想中的战争与和平争论”为主题,重新思考贸易和平论、民主和平论、国际联盟方案的洞见与困境。天津师范大学刘训练教授以“政治思想史研究的人文性及其困境与出路”为主题,指出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为思辨和文本分析为主,存在重复性强、创新困难等问题,需要在坚守中发展。华中师范大学胡云老师以“内向监督与自我教化的历史法政思维——对自我革命的政治思想史理解”为主题,探讨了制度原则、权力监督模式以及中国权力监督的历史进程与原则。武汉大学冯先祥副研究员以“民国时期的西学知识精英化:中国社会及政治学会图书馆”为主题,强调除了关注近代知识大众化之外,还应关注西学知识传播中的精英化现象。
3月30日,两场分论坛举行。分论坛一的主题是“政治思想史类教材的使用现状与编写建议座谈”,由北京大学段德敏长聘副教授主持。天津师范大学高建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张桂林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杨阳教授等十多位专家学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分享了教学过程中使用政治思想史教材的体会与感悟,并围绕教材编写的主题定位、内容架构以及方法创新等核心问题展开了讨论。分论坛二以“中文版《马基雅维利全集》修订启动”为主题,由天津师范大学刘训练教授和商务印书馆南京分馆总经理兼总编辑鲁大东主持。刘训练教授通报了中文版《马基雅维利全集》的编排情况。文铮、韩潮、徐卫翔、段保良、陈浩宇、刘学浩就各自负责部分的修订进度进行了详细汇报,并围绕修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

政治思想史研究是政治学学科的基础。武汉大学政治学学科历来重视政治思想、政治哲学和政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本届论坛汇聚中国政治思想史和西方政治思想史两大研究领域,参与的专家、学者涵盖政治学界的资深学者、中坚力量和青年新锐,以及出版界、期刊界的多位同仁。论坛的成功举办着力促进了学界同仁之间的交流,有效践行了推动学科发展、培育新人、推动学术共同体建设等使命。
(供稿人:曹龙虎 田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