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学院要闻
    第一届外交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
    发布时间:2019/12/09 09:58:32来源: 浏览次数:

    2019年12月7日,第一届外交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和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联合主办,武汉大学政管院国际关系学系承办,政管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协办。

    来自外交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南开大学、武汉大学、湖北大学的近30名学者参加了会议,就外交学学科人才培养与专业教学模式、政治学类和国政外交类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等专题展开研讨。

    第一环节的研讨主题是外交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来自南开大学的王翠文副教授介绍了南开大学的“通用和非通用项目(FAS)班的跨学科协作”模式和经验,认为跨学科协作培养组合模式有利于加强外语学院和相关专业对接,协调人文社科专业,以语言互通为前提,为“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举措提供复合型人才。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助理田小惠副教授以“双一流背景下外交学本科双语及全英文课程体系的建设”为题,强调双语课程国际化对外交学的重要性,并对双语课程的量化标准与遴选原则、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建议,认为不能因双语建设目标而降低学科标准,应从课程的理论性、实务性、区域性等予以衡量和界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政党外交学院副院长邢新宇的发言主题是“政党外交特色人才培养的探索与思考”,介绍了该学院与外交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推行双培模式、将政党外交融入教学之中的人才培养路径。国际关系学院罗英杰教授发言主题是“发扬传统、服务国家: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本科教学的成果和困境”,介绍了该院在国家安全学领域的国家安全专业本科建设计划与教学方法,强调加强国家安全人才培养力度,打造高质量的国家安全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杨毅教授针对当前国内各高校推出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的现象,认为外交学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导向,而全球治理领域的研究及教学则更为突出,但在当前相关类型专业数量高速发展的同时,更需要对如何培养适合国家战略需求的人才问题进行冷静的思考。

    第二环节的主题是“外交学专业的教学方法”。外交学院张历历教授介绍了《当代中国外交》课程教学长期实践中的案例选择与使用经验,认为将课程教学与案例分析进行有机结合,强化新增案例的关注,有益于增强学生对外交体系和逻辑的理解,但案例使用的频率及分析的深度应给与特别关注。武汉大学的刘伟教授针对《政治学》教学中的话语选择问题提出几点思考,认为当前大学生的阅历有限但想象与思考敏锐,反思性和批判性突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不同场域的语境转换。北京语言大学的贾烈英教授介绍阐释了国际关系研究方法的教学模式,认为需要向学生介绍多种研究方法,并从科学哲学的角度筛选文献,强化学生的理解程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康晓副教授介绍了外交学专业本科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模式,强调信息反馈应该注重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逐一点评,并给出权威性的答案和建议。外交学院梁晓君副教授介绍了外交学实践教学的理念、路径与方法,认为当前国内外交学教育普遍存在研究工作与研究对象脱节的现象,专业教学院系应通过走出课堂、走入社会的方式开展教学。外交学院的樊超副教授介绍了《外交学概论》中的案例教学与基础知识学习模式,强调零散的知识点不便于学生记忆,应通过一定的逻辑将案例知识点串联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将课程与实际工作情况相结合。

    第三环节的主题是“政治学类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设计”。外交学院的王为教授从《比较政治学》专业授课视角分析了本科“学术理论”教学理念,认为应以政治学原理为基础,发展为理论课和国别政治相结合,教导学生学会理解理论、适应理论,在现代化理论和政治转型理论基础上对接其他理论,并将理论分析归纳进一个议题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陈波博士认为政治学研究方法应同时注重理论性和经验性,强调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整体体现,同时也要避免方法论的单一化。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赵源博士介绍了“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设置多个情境、通过经典阅读看现象、进而理性分析现象的多阶段教学模式。外交学院唐晓教授介绍了本科《政治学原理》课程教学的体会和认识,认为外交学专业教学的目标是掌握政策、熟悉业务,外交应具有全球视野和连锁思维;应该选择适宜的外交学教材,在教学中区分重点、难点,在强调中国理论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西方政治学理论的一般性。武汉大学的储建国教授介绍了在《比较政治学》教学中创新理论的运用模式,认为当前的分析理论框架较为贫弱,基础教学存在困境,应通过政治社会有机体的视角,建立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同时注重综合价值体系、权力体系和规则体系。武汉大学的陈柏奇博士介绍了《公共外交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方法,认为应通过具有较高兴趣度的视听资料而理解公共外交,在界定和讲述公共外交时要突出重点,关注转型与实践。

    第四环节的主题是国际政治类外交学专业课程的建设与教学设计。武汉大学冯存万副教授介绍了《国际安全概论》的课程设计理念与案例选择方法,强调应立足专业特色,以国家安全为制高点,构建课程总体结构;切合学生需求,以个人安全为切入点,丰富课程内容体系。外交学院朱丹丹副教授介绍了《对外政策分析》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认为应以教学相长思路为指导,即教师主讲与学生在具有一定程度专业知识和专业指导的前提下进行案例模拟、分析以及师生共同进行深入思考,同时注重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武汉大学阮建平教授介绍了《国际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理念和创新方法,认为应尊重该课程的历史传统,同时将历史和方法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解释大国权力与国际治理等现象,将研究问题进行分类,打造综合性研究学科。武汉大学的邢瑞磊副教授与外交学院的毕珍珍博士共同关注《全球治理概论》的课程设计,邢瑞磊认为由于课程实践中受众学生的认知特殊性,应确保课程体系与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理解全球化,因此学生也将不局限于一种方式来理解全球治理;毕珍珍认为应同时关注理论导向vs议题导向,例如以感想和经验为方向,以日本为例讲环境治理,进而谈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方案。湖北大学的林娴岚副研究员介绍了《国际政治学概论》的课程设计与实践经验,在教材选择、教学主题内容选择、案例分析和经典文献阅读时间配比等方面做了介绍。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屠希亮博士结合《外交外事翻译》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介绍了外交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和界定,认为教学内容及材料选择应同时注经典书籍和文献、外交文书应用类翻译(如条约协议的翻译)和政府报告(中国外交白皮书等)。

    外交学院梁晓君副教授和武汉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冯存万副教授代表会议主办方对本次会议做了总结发言,认为本次会议的圆满成功得益于国内综合性大学及外交外语院校的长期交流及相互支持,多院校跨学科的深层次合作有利于国家外交外事人才的培养和外交学学科的繁荣发展。参会学者们一致赞同主办方的工作努力及研讨理念,并倡议国内多家院校应保持外交学学科的师资定期教学交流,强化并丰富合作平台,为我国外交外事人才培养作出积极贡献。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外交学属于国际政治学的范畴,它在我国属于较年轻的学科。与国际政治不同的是,外交学专业更侧重于研究国家对外交往的实践活动,具有强烈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故在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上必须贯穿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强烈的爱国心,要求培养对象对国际事务和中国外交有系统全面的了解、有交际和谈判的能力,并要求在政治、业务、作风、纪律和语言等各方面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国际关系学系的外交学专业是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五个本科专业之一,学院始终坚持“教学立院”,高度重视本科教学,狠抓学风建设,至始推进本科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双导师制(学业导师+职业导师)”贯穿本科生的全程培养过程。会后据悉,国际关系学系与参会院校商讨了本科教学合作计划,就“本科生春令营”、“本科生学术研讨会”等活动交流了意见,拟通过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旨在进一步提升国际政治与外交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水平和培养质量。

    (冯存万 刘吉利供稿)

    Copyright ©2011-2019 . All Rights Reserved.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地址: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鄂ICP备05003330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