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7日,中国政治学会2025年“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系列研讨会“基层人大建设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孝感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政治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主义民主研究中心和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主办,孝感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基地承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政治制度研究室、湖北省政治学会、武汉大学地方政治研究中心协办。来自中国政治学会、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温州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等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孝感市、孝南区人大领导及相关人员参加了研讨会。

开幕式由中国政治学会副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主义民主研究中心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主讲教授韩旭主持。与会人员首先观看了孝感市孝南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宣传片。随后,孝感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董明炜致辞。他介绍了孝感深厚的历史文化与独特的城市魅力,总结了孝感近年来在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他表示,孝感人大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方面积极作为,希望各位学者能为孝感人大工作建言献策。
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程竹汝和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刘伟分别作主旨发言。
程竹汝教授以《浅析党领导人大工作的制度价值与实践机制》为题,深入剖析了党领导人大工作的制度价值与实践机制。他指出,制度的成熟和定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包含理论、制度和实践三种形式,且这三种形式相互关联。党领导人大工作的体制机制涵盖意识形态、组织嵌入、人事主导、人大代表履职、工作汇报和请示报告、前置决策等多个方面,其本质是将党的意志通过人大转化为国家意志,同时确保人大在制度职责上的自主性。
刘伟教授以《基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地方政治运行研究》为题,以全过程人民民主为视角,就理论、结构、制度、过程和效能等多个层面探讨其对地方政治运行研究的重要意义。他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促使学者重新审视地方政治运作中的民主程序和机制,为地方政治运行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和新契机。他提出应重新讨论地方政治运行中的民主问题,思考哪些制度可纳入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挖掘各领域的民主过程,重新认识地方政治的形态和效能。

研讨交流上半场由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上官莉娜教授主持。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维国教授围绕人大代表联络站工作模式及其效能提升路径进行了发言。他介绍了人大代表联络站的四种运行模式,包括资源整合、功能融合、方式方法创新等方面。这些模式旨在解决产业发展、就业增收等实际问题,但在运行过程中也面临代表与民主关系的界定等理论和实践难题。他还对比了中西方代表观,强调了中国民主观与代表观的统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法学院胡弘弘教授以新修改的《代表法》为切入点,阐述人大代表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作用。她指出人大代表具有联络员、调研员、监督员、宣传员、协调员等五重身份,新《代表法》首次将全过程人民民主写入法律文本,拓展深化了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和国家机关的制度机制,强化了履职和监督机制。同时,她强调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要注重过程民主与结果民主、程序民主与实质民主、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以及人民民主与国家意志四个方面的统一。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楼笛晴副教授从性别视角出发,分析地方人大代表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解差异。通过对H省6699份有效问卷的分析,她发现男性代表更倾向于认为立法监督和任免能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精神,女性代表则更看重重大事项决定和联系选民。在人大工作评价、领导风格和履职动力等方面,男女代表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且可能对民主实践产生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民主研究室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主义民主研究中心和中国政治学会秘书处工作人员李熠探讨了县乡人大发挥代表作用推动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创新路径。他聚焦县乡人大在基层治理中的代表作用,基于系列政策背景,针对当前人大代表履职中存在的选举不规范、会议形式化、职权虚化及联系群众渠道不足等问题,构建以履职组织化程度差异为核心的分析框架,提出治理议题分类机制,论证了专业化履职、下沉式服务对治理效能的提升作用,并提出完善履职平台、健全保障机制、强化代表意识、推动成果转化四大路径,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深度协同。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陈刚副教授聚焦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中的全过程人民民主。他介绍该制度起源于浙江宁海,在党委领导下,经由项目征集、筛选、代表投票表决、政府实施、代表和群众监督等多个环节,实现民生实事人民做主。这一制度充分体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激活了地方人大的重大事项决定权,不同地方在实施过程中虽步骤有别,但都注重民众需求和参与。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上官莉娜教授分析了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她指出当前存在联系群众规定动作多、自选动作少,代表履职意愿强但能力不足,联系渠道作用发挥不佳等问题。为此,她建议强化制度驱动,创新资源承载,完善双重激励,推动数字人大建设,增强代表联系群众的主动性和服务效能。
研讨会下半场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法学院胡弘弘教授主持。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吕普生教授提出,执法监督是落实人大监督权、保障法律法规有效实施的关键抓手,也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环节。地方人大通过“点线面”结合的民主集中式监督模式,构建了多层级联动、多元主体参与的监督体系。地方人大的探索表明,执法监督既是权力制约的体现,更是凝聚民主合力、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注入新活力。
山东大学法学院刘洋教授从“民声、民意与民心”三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与中国之治配适性的分析框架。在国家和作为个体人民的关系方面,通过制度性渠道精准回应群众需求;在国家和作为群体的人民关系方面,依托人大制度、协商民主等机制整合多元利益,化解现代化进程中的参与张力;在国家和作为整体人民的关系方面,以“民心政治”为纽带,构建政党、国家与人民的命运共同体。
温州大学法学院付翠莲教授基于温州市人大基层单元的实践经验,探讨了如何通过合作治理将人大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她从理论框架切入,阐释了合作治理转型的必然性及人大基层单元参与合作治理的优势;基于此,聚焦实践,深入解析温州人大基层单元“联商督促智”五大功能场景建设,同时揭示了人大基层单元参与社会治理过程中面临的“模糊性存在”“价值理性存在”“应然主体性与实然参与性存在”三重张力。在此基础上,她提出“制度—技术—社会”三维框架,为协同推进合作治理效能提升寻找新的路径。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郭辉副教授从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基层,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立法以及基层立法联系点和民主的关系三个方面出发,侧重从学理层面解释基层立法联系点对健全民主立法的关键作用。基层立法联系点以“权利赋能”替代“权力主导”,通过人大代表、社区网格、数字平台等多渠道,将群众诉求贯穿立法全链条。基层立法联系点不仅赋予公民批评权、监督权等实质参与空间,更通过“自下而上探索”与“自上而下规范”的双向互动,重塑立法民主化的中国路径。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漆程成副教授从天津市立法联系点实践情况出发,指出天津市小白楼街道作为全国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近年来通过多元化参与机制与特色化实践路径,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的重要范本。立法联系点的实践显著提升了社区治理的成效,同时增强了居民的法制意识和满意度,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活力。小白楼街道的探索表明,基层立法联系点既是民意汇聚的“传感器”,也是治理效能提升的“加速器”,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中国方案”注入了生动实践动能。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曹龙虎副教授围绕中国民主话语体系构建展开深度剖析。面对西方民主理论的长期主导,中国需要通过竞争性诠释策略,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从实践优势上升为理论优势,构建具有标识性的知识体系。他结合基层调研实例说明,基层制度实施的推进为中国民主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支撑。针对国际话语竞争,他提出“上位概念替代”思路,同时聚焦民主话语的“自我辩护”,构建中国治理知识体系。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翁伟波博士探讨了地方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动力机制、行为策略与效能评估。从动力机制来看,内部政治精英引领与晋升流动激励、外部中央政策势能与治理环境倒逼,共同激发地方人大行动活力。从行为策略来看,地方人大融入党委中心工作,联动县乡人大形成合力,并通过省级人大支持强化政治资源,有效破解实践阻力。从实践效能来看,民主实践不仅催生制度增量,还突破传统治理壁垒,实现“民主+治理”的优化组合,形成治理效能的整合性。通过提升公民民主素养,生成政治价值共识,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层实践效能。

研讨会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民主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李熠主持。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刘伟在总结中指出,本次研讨会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形成了“法理性—理论性—实践性”的三维对话框架,为民主理论研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突破;孝南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姚惠萍从基层视角出发,高度评价了与会专家对全过程人民民主议题的理论贡献,她强调这些智慧成果为深化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中国政治学会副秘书长韩旭则聚焦学术共同体建设,指出研讨会不仅营造了“求真务实、开放包容”的学术生态,更锚定了未来系统性研究议程,为提升中国民主话语的国际解释力注入新动能。
(供稿:翁伟波,李君熠,刘金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