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2日,由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武汉大学健康治理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综合干预项目结题研讨会暨健康行为干预的跨学科对话”顺利举行。本次会议包括主旨报告和圆桌讨论两个环节,分别由武汉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驻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李珍教授和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孙菊教授主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武汉大学心理学系、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以及晖致医药有限公司的专家学者和硕博研究生参与了会议。

在主旨报告环节,孙菊教授基于“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综合干预项目结题”这一议题,简要介绍了项目开展背景与研究的主要内容,指出“当前我国心血管病发展形势严峻,传统健康行为干预手段效力不足”的现实问题,并通过分析湖北省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健康行为的现状特征、农村高危人群的干预措施选择偏好,以及中国健康行为干预政策的演变规律,从健康行为干预环节的精准性、干预人群的精准性、干预服务供给的精准性、多元主体责任的精准划分以及干预过程的精准管理等维度,提出适应时代发展和CVD高危人群实际需要的健康行为精准治理策略。叶旭军主任以“最佳剂量:心脏康复的运动处方优化”为主题,指出当前“心脏康复”运动处方存在的两个关键问题,即运动量的具体目标不明确以及如何实现运动的最佳量,并通过比较传统运动处方运动量推荐MCT与更高强度的HIIT的优劣势,提出针对心脏康复、特殊人群乃至健康人群(如慢病患者、残疾人、健康人群)的最佳运动量的具体建议,如“任何程度的体力活动都是有益的,久坐应当尽量减少”。郭静教授以“AI赋能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为题,聚焦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而心理健康服务可及性、及时性、便利性和有效性不足的现实挑战,尝试从AI赋能视角,提出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手段。郭教授首先通过系统阐述宏观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与产品定位(学生端、高校端、政府端)进行人工智能在心理健康干预领域的需求分析;其次针对心理健康信息采集、心理健康风险评估与心理咨询三个主要内容,详细剖析心理健康干预模型的系统设计;最后提出通过一个技术系统,实现从“被动干预”转向“主动健康管理”、从“高风险处置”转向“广覆盖普及”的系统价值。

在圆桌讨论环节,张亮教授、唐尚峰副教授、胡小勇副教授、罗俊科长、李浩淼副研究员等就健康行为研究的场景与范式、综合干预的具体靶点与重点群体、跨越“意图-行为鸿沟”的中间机理、健康生活方式干预的精准落地、AI技术的赋能优势发挥、健康行为治理跨学科对话的必要性等话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最后,李珍教授作总结。她说,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学术界与实务界搭建了宝贵的交流平台,也促进了思想碰撞与知识共享,更在凝聚共识、探索健康行为的跨学科治理方案方面迈出了坚实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