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与澳门大学MPA研究生共话公共管理创新
2025年7月13日,武汉盛夏时节,珞珈山下迎来濠江学友。7月13日,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迎来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助理院长文博副教授率领的MPA师生代表团一行6人。两校MPA研究生齐聚一堂,围绕“公共管理创新及区域发展实践”主题,展开了一场热烈而深入的学术沙龙。此次活动是两校MPA教育项目的首次深度交流,不仅搭建了友谊桥梁,更成为分享治理智慧、碰撞思想火花的宝贵平台。

一、教育搭台:共绘MPA培养新图景
活动伊始,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梁涛对澳门大学师生来访表示热烈欢迎。她特别指出,此次活动是学院2025年强化MPA学生工作的首场重要活动,意义非凡。梁涛介绍了学院MPA教育的创新举措,包括为新班级配备全程“陪跑”的班级导师,提供从学术指导到实践规划的“一站式”服务,并积极筹备校外调研、校友分享会等实践活动,致力于构建“全周期培养”体系,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

澳门大学文博副教授回应到,此行旨在推动两校“跨海合作”。他介绍澳门大学已加入C9联盟,正与内地顶尖高校探索双学位项目合作,期待未来武汉大学MPA学生能赴澳学习,澳大教师也能作为“飞行学者”前来授课。这一关于教育资源“双向奔赴”的构想,引发在场师生的热烈共鸣与期待。梁涛书记则形象地表示,未来将为两校学生提供更多“定制化”活动方案,满足多元需求,现场气氛轻松融洽。

二、区域聚焦:琴澳一体化实践的启示
沙龙的核心议题聚焦区域协同治理的生动实践。澳门大学曾璟愉同学分享了琴澳一体化进程中的挑战:“横琴轻轨虽通,但澳门公职人员跨区工作的‘心理门槛’仍需跨越。”她的发言引发共鸣,大家认识到区域融合是“硬联通”(如轻轨、校区建设)、“软联通”(如政策衔接、规则对接)与“心联通”(居民认同与互动)协同推进的系统工程。
武汉大学戴雅木子同学以武汉传媒学院落户大悟县带动区域发展的实例,印证了“人的互动是区域协同的核心粘合剂”。澳门大学梁晓霖同学的研究方向正是通过电子政务缩短区域间的“心理距离”。武汉大学尹文娟同学则分享了武汉消防系统改革借鉴港澳经验的案例,并提议未来可共同探索“跨区域应急方案”设计。南北经验的交流碰撞,生动诠释了深化“心联通”对于治理创新的价值。



三、案例解码:治理创新的理论映照
讨论深入具体治理场景,鲜活案例成为理论的最佳注脚。
数字包容:武大戴雅木子同学提出乡镇老人数字鸿沟问题,澳大梁少怡同学随即分享了澳门“社区机器+社团培训”模式,强调“技术围着人转”的“数字包容”理念。
多中心治理与利益平衡:澳大张志超同学介绍了澳门社团在立法、公共服务决策中的深度参与(多中心治理),但也指出需防范强势声音淹没弱势群体的问题。武大贾骁同学认为澳门的“民意公示期”机制是平衡各方利益的有效实践。


公共服务供给的复杂性:澳大梁晓霖同学以澳门公交站私有土地导致站点设计多样、出租车司机偏好微信群接单等为例,揭示了公共服务供给中“多方博弈”的复杂性。武大杜梦冰老师则对比了武汉12345热线的高效处置与澳门“协商式治理”的长效价值,引发对治理模式适用性的思考。

四、展望未来:共启深度合作新篇
活动尾声,梁涛书记提出共建“跨校实践营”的倡议,组织学生互访横琴合作区与边疆牧区,得到两校学生积极响应。这标志着双方合作将从思想交流迈向实践共研。

据悉,两校已着手起草深度合作协议,涵盖双学位项目、学生交换等核心内容。澳门大学希望借助武大平台拓展其“DPA专业博士项目”在中部地区的影响力,武汉大学则期待引入澳门丰富的“社团治理”案例资源。杜梦冰老师形象地展望:“澳门的国际化经验与武大的本土实践结合,将催生丰硕的治理研究成果。”文博教授高度评价此次沙龙的真诚交流与思想启迪,期待未来实现师生、资源的更广泛流动,达成双赢。
沙龙虽落幕,合作正启航。澳门同学带走了“武汉基层治理案例”的启发,武大学员收获了“澳门一户通”等实务经验。现场师生发出共同心声:“基础设施是骨架,制度规则是血脉,而青年学子间的心意相通与智慧碰撞,才是驱动治理创新生生不息的灵魂。”珞珈山与濠江的治理对话,必将续写新的篇章,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家治理现代化贡献青春智慧。(望元供稿,张志超供图)